(一)上海。
1999年初,以上海计委为主,会同上海信息办、上海信息中心等部门成立了一个打造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小组。
1999年7月,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上海政府核准,在市计委、市信息办、市信息中心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支持、参与下,上海成立了上海资信公司,拓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
上海资信公司采取渐进方法推进业务的拓展。刚开始以消费信贷为起点,为银行拓展个人消费信贷提供同业征信和内部服务。到2001年 5月,与移动通信,联通,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先后确定了合作关系,从同业征信走向联合征信。同年6月,拓展面向公众的资信服务,向个人开通报告查看服务,从行业服务走向社会服务。
2001年11月,上海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启动。该系统于2002年3月28日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国内第一个较为全方位的包含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地区内社会征信体系框架在上海已基本成型。现在,上海资信公司正在探索介入出租业(如个人出租汽车)、百货业和拍卖等行业,并尝试电商和个人提供我们的信用基础资料供社会查看等新业务。
(二)北京。
北京计委于2000年8月底开始研究打造北京信用体系。北京政府指定北京的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研究室为主,计委、法制办等参加研究,并先后指定市工商局、市经贸委牵头组织,从推行企业征信起步。
现在北京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2002年7月成立的北京信用管理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占60%,首都信息进步股份公司占 25%,北京中小微型企业服务中心占10%,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占5%。现在该公司正尝试拓展企业征信工作。(2)2001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始进行企业信用规范试点,成立了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功能是整理政府各部门学会的信用信息资源,向社会公布信用信息,向指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提供信用信息。被指定的 4家里介机构分别是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联合资信评估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信用咨询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公司。 (3)北京工商局2002年打造了“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管理软件”,拓展重合同诚信、著名商标等企业好信息发布和查看;同时打造披露负面信息的“警示信息管理软件”。除此之外,北京还活跃着一些自发成立的民营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如北京金诚信国际管理公司等。
从大体上看,北京各类信用中介机构较多,业务活动踊跃,但缺少政府部门统一协调指导,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上海。
(三)浙江。
浙江的信用体系建设起点较高,省委、省政府高度看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需要把建设‘信用浙江’作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变进步环境的重点来抓”,将“信用浙江”摆在建设“信用浙江、绿色浙江、数字浙江”的第一。
2002年初成立了“浙江建设‘信用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任组长,两位副省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计委。同时构筑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其中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企业信用建设。
2002年2月,省政府专题会议提出建设“浙江企业信用发布查看系统”,作为“信用浙江”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企业信用发布查看中心在省经济信息中心内挂牌设立。查看中心实行理事会制,计委一位副主任任理事长,各提供信息的部门负责人任理事,由计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水平技术监督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等作为第一期理事部门;后又增加了省高级法院、劳动社保厅、物价局、环保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为第二期理事单位;11个省辖市政府以特别理事身份加入理事会。现在,浙江11个市中10个市已打造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常务副市长担任,涉及信用建设的各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大部分设在计委,个别也设在政府办公室或工商局。
由浙江企业信用发布查看中心建设的“企业信用发布查看系统”,其地域查看已经由11个市扩展到全省每一个县(市、区);到2002年底,已拥有企业数据43.9万家,系统数据量1800万条,企业信息查看次数17.1万次。省国税局组织力量完成了国税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数据审检、录入工作。该子系统包括税务登记、重点企业纳税状况、欠税状况和税务违章等37万条数据。
2002年8月份在“信用浙江”网上公示28家恶劣涉税案件,社会反响非常大。
2002年1~十月累计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9.52亿元。
(四)安徽。
安徽计委财金处自2002年初以来围绕全省信用建设认真拓展调查,努力搜集信用建设的政策动向和有关信息,先后向省政府提交过多篇加大信用建设的建议报告。
2002年8月16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讨论,赞同计委提出的加大全省信用建设的政策建议,批准打造“安徽社会信用建设联席会议”规范,由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办事机构设在计委,并明确企业和个人征信工作由计委牵头。同时省计委根据省政府需要代拟了《安徽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全省信用建设的若干建议》,也已经省政府讨论赞同马上统一下发。
主要内容及具体工作安排:(1)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计委、人民银行、经贸、外经贸、财政、公检法司、劳动、工商、税务、海关、质监、建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省信用建设领导小组。 (2)进一步加大调查,借鉴上海、浙江、广东的经验,充实健全建设信用安徽的工作策略和联合征信机构的组建策略。(3)积极推进信使用方法制建设,拟定《安徽联合征信管理条例》,研究拟定《安徽企业信用管理条例》、《安徽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政策、规章。
2003年上半年提出初步文件,年内完成。(4)召开省信用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汇报建设“信用安徽”工作策略、联合征信机构组建策略及信用建设试点工作。(5)召开建设“信用安徽”全省动员会,对建设“信用安徽”工作全方位部署和发动,提交《安徽联合征信管理条例》进行讨论。(6)组织信用常识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坛。 (7)全方位推行建设“信用安徽”的各项具体工作,启动信用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市拓展信用建设试点,打造联合征信机构。(8)逐步打造全省联合征信体系,建成信用信息数据库、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省统一的社会征信互联网平台。
(五)武汉。
1998年以来,武汉计委与政府其他部门、金融机构及信用管理公司就武汉区域社会信用问题与社会征信体系的打造作了多方调查和前期筹备工作。
1998年2月,湖北首家专业信用管理机构——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正式成立,挂靠市计委同意指导。该公司从信用风险管理角度,开发信用商品,为买家提供信用消费和个人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资信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商账管理等信用管理服务。经过5年的进步,现在已经为5万余名买家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用消费服务,累计形成的信用消费产品买卖规模已逾3亿元。截552002年年底,通过“武汉信用”管理的累计3亿元应收账款中,逾期额仅为24万元,逾期率仅为0.8‰。该公司与武汉区域7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大额耐用消费品、汽车、住房、信用卡四大类个人零售业务品种,大大缩短了消费信贷办理周期,提升了消费信贷服务水平和封控水平,架起了筹资和消费、买家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该公司创造了由信用管理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个人业务商品,进步消费信贷的有效模式。
在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实践基础上,2001年6月,武汉政府研究室、市计委、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等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国内拓展了广泛的调查,并重点对上海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召开了专家咨询会,为武汉社会信用体系的打造创造技术条件和理论基础。经市计委协调,市公安局、房地局、工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税局、市房改委资金管理中心以书面形式确认,想提供信息,参与武汉区域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现在筹备以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累积的5万多人的信用数据库为基础,扩建武汉个人征信的平台。
2、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状况
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认识到信用缺失是国内经济社会进步中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强调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程度,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人民银行在全国334个地级市打造全国企业信贷信用登记系统和相应的数据中心,199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联网,至2002年底归入400万个借款人的资信信息,金融机构查看用户6万个,月平均查看30多万次,现已覆盖了所有借款人及境内所有金融机构。从数据内容上看,该系统只网站收录了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相距较远。至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人民银行仍在做论证工作。
2001年4月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大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管理若干建议的公告》,尝试打造企业信用记录与公布规范。随后,经贸委在上海、北京、甘肃和江苏镇江启动了以企业征信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北京、江苏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以工商行政管理信息为基础数据,对企业“重合同、诚信”的好行为与失信行为给予公示,但系统本身不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
建设部2002年9月26日宣布全方位开通房产信用档案系统。该档案是覆盖房产行业所有企业、中介和执(从)业职员的信用信息管理软件。但凡从事房产经济活动的房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执(从)业职员,不论所在地域、资质等级、登记注册种类、规模大小,都是该档案监督的对象。但凡可以判断信用情况的信息资料,包含基本状况、营业额及好行为记录、不好的行为记录、公众投诉及处置状况等,都是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这是一个融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为一体的行业征信系统。
农业部正在组织指导全国乡镇企业信用建设工作,拟定了《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认定方法》,推进推行乡镇企业“诚信工程”,需要“大中型乡镇企业在3年内打造完善信用管理规范,全方位打造‘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即打造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构、顾客资信管理规范、内部授信规范和应收账款管理规范),一般乡镇企业在5-8年内基本打造完善信用管理规范,东部发达区域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乡镇企业要在5年内率先打造完善信用管理规范和企业信用管理体制”。
除此之外,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建设纳税人信誉等级信息管理软件,国家工商总局正在建设工商登记数据库和工商企业年检数据库,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整理打造判决文书基础数据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安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海关总署、原外经贸部等部门在执法或行政管理过程中都形成并保留了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的信息,均已不同程度达成计算机互联网化运作。
3、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建设进程迟缓,现在的草案尚不成熟。
社会信用体系的打造、运营全过程都需要法律、法规支撑。到现在为止,只有上海、深圳颁布过关于个人征信方面的地办法规,国家层面尚没统一的有关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这使得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很多可以开放的信息封闭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部门之间因缺少法规约束而很难协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