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点及提高渠道

点击数:476 | 发布时间:2025-06-17 | 来源:www.ynpxfm.com

    摘要: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自己获得公众信赖的力量体现,也是政府在公众中威信和形象的体现。文章列举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点,觉得提升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法行政、严格按规范办事、政府官员要树立好的官德、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况下运行,真的打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诚信的政府。

    关键字:公信力;利益;规范;对策。

    1、政府公信力受损缘由探析。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己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赖、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一个政府是不是具备公信力,不只关系到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直接决定它的实行力的强弱。政府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赖资源,由于这种信赖资源是无形的,大家可以把政府公信力称之为一种“软实力”。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得到大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随之日益增强,但从近年的群体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些区域和范围有所缺失和降低,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的高度看重。

    政府的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国内的现实情况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步,国内社会整体已由过去的解决温饱年代进入到进步起来之后的利益博弈年代;其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年代,政府的行为方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产生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发挥。

    1。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进步获得了巨大收获,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已整体进入到利益博弈年代,大家的很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而在进步过程中,因为规范不完善、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原因致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损的状况常见存在,比如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革、司法不公等引发的上访问题不断增多。但,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大家的这种利益诉求还不完全适应,把大家的利益诉求看作是“添乱、找麻烦”,进而采取对立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是从源头上解决,而是一味堵和截,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途径不畅,从而致使海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致使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公信力降低重要原因是由于人民利益受损,政府的公信力与人民群众自己利益满足感成正比。绝对的权力致使绝对的腐败。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腐败现象不时发生。腐败直接和间接地风险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引发人民群众对官员和政府的不满,紧急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如最近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钱云会事件、李刚事件、北京蘑菇漂白事件都暴露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钱云会事件本是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却被演绎成一块蓄意制造的谋杀案件。在“我爸是李刚”的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件中,李刚家被传闻有五套房,结果证明并没有。去年11月,北京小学生张皓在父母和有关专业人士指导下,经过一系列抽检化验,得出北京场上销售的九成蘑菇都含荧光增白剂,也就是“蘑菇被漂白”。北京工商局随后发布抽检结果说北京场上“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中国食用菌协会也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但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为何会有如此的结果呢?是由于大家都是依据平时生活的实践和阅历来做评判的。在上述事件中,钱云会的特殊身份是一个老上访户,而日常确实发生过上访者被打击压制的状况;李刚家虽然最后被证实没五套房屋,可在日常确有个别与他同样级别的贪官污吏被查获的非法财产数目远远超越这个数目;在漂白蘑菇事件中,依据大伙平常的印象,小学生总是都是实话实说的,他们没大大家的世故与圆滑,所以,他们的话是真的,而一些职能部门的造假则不时揭秘,因此,同样一件事,人民宁可相信小学生的结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大家对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依据自己长期以来的切身感受和平时生活历程做出的。所以,要提升政府公信力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需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扭曲的政绩观损害政府公信力。

    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GDP考核标准,致使地方政府和官员对政绩的认识存在偏差,把“进步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最后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形成盲目的GDP崇拜,违背了科学进步观的需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以GDP为纲的错误政绩观影响下,一些干部唯上不唯下,只做表面文章不求真务实、只追求短期效益不考虑长远进步甚至寅吃卯粮,短期行为和盲目决策现象紧急,催生了一大量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进而产生了紧急的进步问题和恶劣的社会干扰,致使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3。规范、法律和规则的刚性不足。

    一个社会要正常有序地运行,需要有一套大伙常见遵循的科学适当的游戏规则,不然人民就会无所适从,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赖,大家也会失去对政府的信赖。法律和规范是不是被常见遵守,是不是被有效实行,直接关系着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党的十五大虽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纲领,可是因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规范监督的不到位,乃至在不少官员的头脑里仍然存在着特权思想,权大于法的封建意识还比较浓,使得他们在一定量上漠视法律;同时在一些范围和部门也时尚着所谓的潜规则,这类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1334。政府和官员是一个社会最好的老师,其行为在社会有非常强的示范用途。一些官员选择性执法、实用性地对待法律,仅仅把法律当做方法,致使普通百姓“无所措手足”,进而致使整个社会缺少规则意识,大伙都不按规则出牌,致使全社会常见缺少诚信意识。

    4。政府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存在问题。

    另一个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原因是政府信息的可信度与透明度问题。近年来,互联网上时尚的如“被认可”、“被小康”、“被就业”、“被提升”、“被代表”等句式,虽然带有片面性,但反映出社会民意对政府行为缺少应有些认同和信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政府的话语体系存在差距和冲突。而政府信息透明度不足,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非常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2、提升政府公信力对策。

    政府公信力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政府只有认识到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以改进或健全,才能真的树立起权威性。笔者觉得,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切实维护和捍卫人民群众利益。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党的政策和方案时指出无产阶级要达成对同盟者的领导,需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公信力出现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给人民群众以利益,甚至损害人民利益。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就决定了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在当今如此一个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时期,人民群众需要政府做决策时一直要以大部分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更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做决策。

    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认真征求人民群众建议、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采取强迫命令和压制打击的办法。这就需要大家打造一套符合科学进步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突出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真的打造重视实绩和群众公觉得导向的考核机制,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开心不开心、答应不同意,即公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要紧标准。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需要政府“做正确的事”。要加快打造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一直坚持把民意作为非常重要的规范,充分尊重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谨慎防范把“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和扰民工程。政府公信力体目前具体的事件中。政府只有说真话、办实事、出实招,真的造福于民,人民才能真的信赖政府。要取信于民,就要大力建设服务性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房价、就业、教育、看病、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以实质行动取信于民。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另一个缘由在于政府和公众之间不可以有效地交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民众对政府只有服从的义务,几乎没需要的权利。显然,大家的一些政府官员还不适应民众权利觉醒的诉求,把民众当作刁民;而民众在腐败官员不断揭秘的视觉刺激下,产生了“官员腐败”的有罪推定。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造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对话机制,构建利益均衡和协调机制,畅通对话途径,让政府可以准时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预防矛盾积累、激化,在社会矛盾问题上多用疏导的办法,少用堵截的方法,在法律和规范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效解决社会矛盾。

    2。塑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

    政府公信力降低总是与政府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有关。容易发生谣言的状况一般拥有两种要点:一是事件的重要程度,二是事件的模糊性。权力运行不透明不公开,容易致使权力滥用,也容易引起公众的“合理想象”。每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大家就会产生肯定的猜想,而这类猜想都是与大家平常的感受联系在一块的。政府要想提升公信力,就需要做到政府权力透明,打破权力运行的神秘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决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需要,增强政府在重大事情如政府预算、选人用人上的透明度,真的发挥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政府的行为难免会出现偏差与错误,而监督可以预防政府出现乱作为、胡作为。可以说监督是预防政府出错、提升其公信力必不可少的要点。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正确心态面对监督,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少犯了错误误乃至不犯了错误误。“君子之过,如日之食,及其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改也,人皆仰之”[1]1334。一个政府,不怕犯了错误误,就怕讳疾忌医。一个诚恳同意社会各界监督的政府必然会有效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并得到人民的认可。

    在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譬如目前的干部任命,一般都事前公示,这较之过去来讲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离人民的需要还有非常大距离。还以目前干部的任前公示为例,公示的总是只不过一个结果,只不过象征性地公布一下这个人的简历和拟任职位,而公众关心的诸如他的家庭背景、主要政绩、得票状况等都付之阙如。

    2010年四川巴中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公示当年1月、2月公务开支明细,详细记录了每分钱的公务花费,遭到关注,并被网民成为“全裸乡政府”,遭到公众的一致好评。正如该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在同意人民网强国平台采访时所说的:“公示将来,感觉到老百姓对大家格外亲切。创造条件叫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我想,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公示得越细,‘晒’得越彻底。”[2]这个案例告诉大家,针对公众的质疑,任何讲解都是无力的,只有让事实来讲话,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坚持所有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公开透明,才能真的取得人民的信赖。

    3。严格按规范办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个要紧是什么原因限制政府权力边界的规范缺位和规范失效。所以,提升政府公信力应该从规范环节着手,特别应该注意规范的顶层设计。规范设计要符合三点:第一,以人为本;第二,科学合理,要体现利益博弈;第三,体现对公权力的制约。对不适当的规范要加以纠正、修改乃至废除。

    这几年,无论是在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事件,还是今年初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均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尊重人的价值。

    规范设计要科学合理,要具备可操作性。国内恢复高考考试已有30多年,高考考试为中国选拔了很多人才,虽然高考考试规范也遭到大家的质疑,但它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现在还无可取代。这两年一些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备受质疑,要紧一点就是公众担忧这种方法偏离公正和公平。所以,假如大家在规范设计上进行健全,尽量做到公正公平,大家的担忧和疑虑就会消解。还譬如,现在的公务员招考规范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主如果坚持逢进必考,而不是由人际关系来决定人选,如此就把一些想通过不正当渠道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排除出去。当然,目前大家对公务员考录的质疑比较多地集中在面试环节,这一点大家也可以通过规范设计来健全。譬如面试考官不可以由本单位职员组成,而是随机抽取决定,而且面试分数要当场公布,录取结果要当场公布,不给人暗箱操作的环节。这类都是规范设计可以做到的。

    规范设计要体现利益博弈。目前的一些规范在日常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推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考虑利益博弈。所以在拟定规范时不可以只不过一团和气,要充分体现利益博弈,只有如此的规范才有生命力。

    规范的设计要体现对公权力的制约。要从人性恶的假设出发去进行规范设计,要看重他律,而不是自律。规范一旦拟定就要实行,有规范不实行比没规范还可怕。

    法律公信力是所有社会公信力的规范保障。从现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看,法治愈加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要紧推进力量,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要紧保障,好的法治环境是政府公信力的要紧组成部分。

    政府的公信力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具备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和稳定性,它能确保国家的进步不伴随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伴随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给人以稳定的预期,大家就会因此而产生公正感、安全感,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提升,反之,政府公信力就会遭到削弱。法治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是打造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的。

    目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国内法制建设史上的要紧里程碑。各级政府官员要擅长运使用方法律解决现实日常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带动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形成自觉遵法、使用方法的好社会环境,引导公众根据法律程序表达其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使用方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在当代社会,政府面临着很多复杂的公共问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困难程度超越以往任何时候,在这种状况下也就越容易引发政府的信赖危机。因此,政府越要依法行政,以实质行动维护法律权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遵守规范和规则、信仰法律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法律、规范和规则来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依法行政,这也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提升政府公信力,需要政府“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就是需要政府依法行政,根据程序办事,政府的权力运行做到科学、规范、民主。只有加大政府法制建设,让政府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推进政府管理革新,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规范上长远地提升政府的实行力和公信力。依法行政与行政效率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依法行政、按规范和规则办事,有益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减少行政本钱;相反,假如没规范和规则,不依法行政,大伙各行其是,就会陷入瘫痪,反而加强了行政本钱。

    对依法行政风险最大的就是人治,在人治下,政策朝令夕改,官员的个人行为和命令代替了法律,大家缺少安全感和公正感。要破除人治,就要约束各级官员的权力,努力去除官本位的土壤,真的改变权大于法的现象。

    4。树立好的官德。

    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古人早就认识到官德对民风的要紧影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61;韩非子也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3]。官员自己的形象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号召力、凝聚力,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901公生明,廉生威。民不畏吾严而畏吾廉,领导干部应该树立勤政廉洁的形象。领导干部必须要讲诚信,要言行一致,要言必信、行必果,要有独立的人格,要讲真话,勤政廉洁,如此在人民群众心中才有威信。

    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能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能已而去,于其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836-837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没把军队和粮食作为国家的最重要问题,而是把“民信之”作为治国之本,这里的“信”主如果指诚信,尤其是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即今天的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今天政府各级官员需要面对和解决好的现实课题。只有从规范和法律的层面着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解决好人民的切身利益,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府的公信力才能真的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中新网。“金裸乡”党委书记对话网友:我感觉非常对不起同事[EB/OL]。(2010-03-17)[2011-03-01]。http://www。Chinanews。com。

    [3]王光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285。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